《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剛上映不久,在眾多巨星雲集的一部電影中,縱使沒有超能力,Scarlett Johansson所飾演的黑寡婦(Black Widow)亦成為了片中的亮點人物之一。在經過以黑寡婦身份作三次演出後的洗禮後,相信觀眾對此角色絕對不陌生。但黑寡婦畢竟是戲劇中的人物,現實中演員的生活卻沒有多少人了解。或許這裡已經有不少她的粉絲,小弟就此借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紹她在戲內戲外的生活吧。
Scarlett Johansson,生於1984年11月22日,紐約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家中有一姊一兄,及另外一位比她晚三分鐘出身的孖弟。而其姊-Vanessa Johansson同樣為電影明星,不過論名氣兩者卻有天壤之別。說到名氣,她自成名後基本上沒有遇上演藝低谷,久不久便看到”ScarJo”的字眼不同在不同媒體上。”ScarJo”一名是媒體各界對她的簡稱,對此她曾經在訪問中表示討厭外界以此稱謂,因此在以下的文章都以Scarlett作稱呼。外界對她的家庭背景了解不深,她自己本身亦不多提到自己的家庭事務,關於她婚姻的生活更少。剛步入三十的Scarlett,論女星的生涯而言,她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本文將以她演藝事業的轉捩點作分水嶺,介紹她在不同時期的事業及個人生活。
至於筆者本人並非作家,只是對電影略懂一二的戲迷。如資料有錯煩請指正。
演藝早期:《浪子保鏢》North(1994) – 《近蛛者殺》Eight Legged Freak(2002)
她的早期生涯當然沒有現在那麼精彩,要介紹的都不多。多數飾演配角,甚至只在戲中跑龍套,當中有不少戲也難找到影碟,小弟雖然是她的影迷,但事實上都未把她的所有作品看畢。
她的演藝生涯早期並不如一些影星般在處女作中便能受到全球觀眾矚目。主要原因是她在銀幕的首次演時只有九歲。童星在只有九歲之齡踏進演藝界其實不如想象中容易,加上童星多數擔任配角多,難以突顯個人風格。事實上,她的表演細胞在她幼年時已經表現出來,後來有人提議帶她進入廣告行列,嘗試當廣告裡的童星。因此早在她七歲時,Scarlett的母親已經不斷帶她到不同的廣告試鏡。可惜經歷多次失敗,後來才把目標轉向電影業。
在她的首部出演的電影是《浪子保鏢》(North, 1994),飾演Nelson家族的女兒。作為首次電影演出,發揮的機會不多,但卻安排了她其後在整個早期生涯的演員定位。在其後的電影裡,她接演的戲大多都飾演一個家庭的女兒,那可算是觀眾在她早期的角色中可預期到的事。當中比較為人熟悉的是《寶貝智多星3》(Home Alone 3, 1997),同樣地,作為一個家庭的女兒。但看過《寶貝智多星》前兩部的都能預計,除了主角那位頑皮男孩外,其餘家庭成員往往只有數次出場。除以上提及的兩套,另外《曼妮姐妹》(Manny & Lo, 1996), 《情深說話未曾講》(The Horse Whisperer, 1998), 《My Brother The Pig》(1999)的角色類型都較為相近。其中《曼妮姐妹》是她第三部參演的電影,但已是首部主演作。當中她與懷孕的姊姊離家出走,並綁架了一名女人,希望她能提供協助。值得一提是,當中扮演的同樣是家庭成員,但以家庭為軸心的電影主要帶給觀眾家庭觀念,這部便是最佳的例證。其中的叛逆元素亦是她早期生涯較常見的一部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情深說話未曾講》。主演不是黎明,但卻是羅拔·烈福(Robert Redford)自導自演之作。還記得《美國隊長2》,神盾局的高層間諜嗎?沒錯,他就是羅拔·烈福,自《情深說話未曾講》後,Scarlett與他在16年後再次相遇。Scarlett也曾與其他《復仇者》的影星有額外的電影合作,此點稍後將再作補充。有趣的是《情》是她的第七部參演作品,但在當時的演員名單中還有「Introducing」一字,可見她當時的星途還在三線遊走﹑未受觀眾認識。
直到《綠帽離奇勒索》(The Man Who Wasn’t There, 2001),到那時她還是十五歲,但自此則出現了些少轉變,影響她後來的電影發展。步入青少年階段,不再是以往單純地作為家庭成員,剛才提到的叛逆題材亦更明顯。另外都開始展現了不少個人魅力。片名為「離奇勒索」,片名容易令人聯想到是高安兄弟的作品,雖然Scarlett並非飾演主角,但參演知名導演的作品能為她帶來不少人氣。這部以犯罪為題材的黑白電影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戲內的她與性拉上了關係,扮演一個企圖替已婚男人口交的少女。題材明顯比以往大膽,打破了一般問題女孩的形象。更準確地說,是問題女孩的青少年版。
接著的一部是《痴孖妹》(Ghost World, 2001),她再次擔任主角。大多數人說起她在漫畫改編電影的演出必定是Marvel的黑寡婦,但事實上她首部在漫畫改編電影的演出是獨立漫畫-《痴孖妹》。由於漫畫不是由知名出版社如Marvel或DC,更不是超級英雄題材,這類獨立電影自然不會受到廣泛討論。但普遍的評價都相當正面,更提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在戲中,她是高中畢業的Rebecca,與摯友-Enid搬到外地同住。當中反映到兩人離開高中後,接觸社會所產生的思想分歧,以及改變作為故事的主題。或許《痴孖妹》的確是一個引線,預告了Scarlett在其後的電影中將會有受轉變:脫離以往作為家庭人物,以一個更成熟的形象出現。
(其後還有兩部分別是《An American Rhapsody》(2001)及《近蛛者殺》(Eight Legged Freaks, 2002),兩者同樣以家庭及叛逆作題材。前者小弟還沒有觀看,而後者則是小弟首部看到Scarlett的電影的演出。不過當時看到她也沒有為意,是到了後來才意會到。兩者對她的事業沒有太大影響,因此都不作多描述。)
她在九歲時的電影試鏡片段:
作品一覽:
《浪子保鏢》(North, 1994)
《正當防衛》(Just Cause, 1995)
《曼妮姐妹》(Manny & Lo, 1996)
《愛在布魯克林橋》(If Lucy Fell, 1996)
《秋》(Fall, 1997)
《寶貝智多星3》(Home Alone 3, 1997)
《情深說話未曾講》(The Horse Whisperer, 1998),
《My Brother The Pig》(1999)
《綠帽離奇勒索》(The Man Who Wasn’t There, 2001)
《痴孖妹》(Ghost World, 2001)
《An American Rhapsody》(2001)
《近蛛者殺》(Eight Legged Freaks, 2002)
代表作-《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2003)的誕生:
2003年是為Scarlett帶來轉變的一年。一般著名的影星都有其代表作,而《迷失東京》在影迷中普遍認為是她的代表作,同樣口碑最好的一部。《迷失東京》在國際影壇的口碑彪炳,在奧斯卡獲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標梅利)及最佳導演(蘇菲亞哥普拉)三項提名,更贏得最佳原創劇本。至於說到Scarlett本身,她則贏得BAFTA的最佳女主角。
介紹《迷失東京》,必須要提到兩名人物:第一是 蘇菲亞哥普拉(Sofia Coppola)。蘇菲亞哥普拉對電影迷來說絕對不陌生,她的父親是曾導演《教父》(Godfather, 1972)及《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的 法蘭斯·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她在拍攝前用六個月時間寫下劇本,由原先的短故事慢慢發展成一個完整的七十頁劇本。在整個前期計劃的階段上,標梅利(Bill Murray)是她在劇本編寫上以藍本的演員。她當時已認為沒有了 標梅利,整部電影便不成。
標梅利是第二個重點人物。當時 標梅利其實並不想接演《迷失東京》,但 哥普拉對他十分著迷,一直都想與他有合作機會。接下來的五個月至一年時間,她不斷以電話留言及書信的形式懇求他演出。可是標梅利還未受她的誠意所打動。她甚求向好友 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尋求協助,皆因標梅利在該時曾與 韋斯有過兩次合作,兩人同為 韋斯的好友。最終在2002年的七月,標梅利在一間餐廳口頭答應了演出,但事實上在那時並沒有簽下任何合同。所以她仍不肯定他會否遵照承諾,直到最後o他在片場中現身。
至於在當中飾演Charlotte的Scarlett,其實早在未成名時已受到哥普拉的關注,可追溯到她的第一部主演作-《曼妮姐妹》。因此在計劃《迷失東京》時,便聯絡了當時只有十七歲的Scarlett。她當然非常樂意,並一口答應。既然兩位主演都是 哥普拉親自挑選,所以沒有試鏡便開始了拍攝。當中亦是她首個性感演出,其實當中所謂的「性感尺度」比起她其後的電影還有大段距離。在拍攝時她要穿著內衣短褲,她已感到十分不適應,是後來 哥普拉親自把短褲穿上,才能把她說服。
《迷失東京》講述一個年輕少婦-Charlotte(Scarlett Johansson)及影視明星-Bob Harris(Bill Murray),兩人在東京的一段愛情故事。劇中兩人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表達出他們在語言不通下與城市的疏離感。唯獨在兩人相遇後,找回了人際間的聯繫。有趣的是整部戲中,他們並沒有介紹過自己的名字。一部難以用文字解譯,用畫面表達的電影。
本片除了為Scarlett的事業帶來了不少演出機會,也是她轉型的一部作品。證明了她不再受家庭的形象束縛,轉眼跳到一個獨立的身份。只是其後作品很少再有《迷失東京》的影子,有不少電影更難免需要她作性感演出,因此慢慢便在其後的階段被定形了性感女星。另外,《迷失東京》同樣是 哥普拉導演生涯的代表作,至今仍難以取代。而男主角 標梅利由當初不願演出,到最後認定為這是自己在多部演出的電影中,最愛的一部。
後《迷失東京》時期:
早前提到自《迷失東京》後,外界對她開始有另一類角色定型。但原因不完全來自她當中的性感演出,事實上《迷失東京》當中不包含情欲成分,男女主角在片中亦保持了一種距離。她也不是一下子轉為性感女星,在接下來的另一部-《畫意私情》(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2003),可見仍保留一種弱質女流的感覺。
《畫意私情》中的Scarlett,以女僕身份表現柔弱的女性象徵。以十七世紀,同名名畫-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的起源作故事。整個故事為虛構故事,實質那幅名畫的由來不得而知。而戲中Scarlett的女僕身份則表達了她的角色定型。在她其後的電影裡,很少看到以女強人的身份登場,《畫意私情》中的她則可以理解為她在此階段內的角色定位之一。
此外,其後的時間裡,她慢慢被打造成性感女星。基本上有她主演的電影,觀眾都能預期她有裸露情節。這點很難解釋究竟在哪部電影開始被定形,因為她的性感尺度是逐步提高。所以只能以《迷失東京》,自她把身材表現後,得到片商的青睞。在荷里活的生態裡,裸露對女星而言其實不當一回事,沒有華人社會那種對女性的保守態度。反而,有身材比沒身材的待遇差得多了,這樣為女星帶來了不少發展機會。即使此說是物化女性,但仍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在其後的近十年裡,她一直以這個形象視眾。就算在家庭電影,仍然有與性的連繫。
至於在這個階段裡,電影的類型不算比以前廣得多,大多為劇情片,當中不乏喜劇元素。例如在《畫意私情》後的《極盜搶分》(The Perfect Score, 2004),類型為校園喜劇。美國的校園戲劇大多的評分都較低,但筆者認為當中的喜劇元素還不俗,更重要的是本片還有 基斯·伊雲斯(Chris Evans)參演,即是現在的美國隊長。至於提到喜劇,另一部家庭喜劇-《褓姆日記》(The Nanny Diaries, 2007)同樣皆有 伊雲斯參演。兩人其實在《復仇者聯盟》前已有過合作,因此他們在拍攝前已是好友的關係。
另外Scarlett同樣與另一位《復仇者》影星有過合作,就是飾演神盾局局長的 森姆·積遜(Samuel L. Jackson),兩人在《幽靈奇俠》(The Spirit, 2008)中飾演奸角。這次是她再次參演漫畫改編的電影,原著作者及導演是Frank Miller,同樣為《罪惡城》(Sin City)的作者及電影版導演。因此不難察覺到《幽靈奇俠》的攝影技巧與《罪惡城》相當類近,以黑色電影方式呈現。不過外界對於本片的評價欠佳,因此後來已經少被提起。但她所演的角色則較為另類,扮演一位協助奸角-八爪魚(森姆·積遜演)的蛇蝎美人,形象同樣為性感的角色。
她參演的這類輕鬆喜劇,在電影荷里活每年出產不少,有不少很容易被遺亡。但更重要的是,Scarlett與不少著名演員及導演合作,大大曠展了圈中的人脈。其中要提起的必定是 活地阿倫(Woody Allen):
Scarlett跟活地總共有過三次合作,首兩次是倫敦三部曲的《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 2005)及《遇上塔羅牌殺手》(Scoop, 2006)及另外歐洲三部曲之一的《情迷巴塞隆拿》(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當中《迷失決勝分》是三套中評價最佳,被譽為活地近十年來最好的電影。戲中角色沒有正與邪,只有幸運與否。這種新穎的概念否定了在電影中常見的普世價值,詳細筆者留給大家自行在電影中分析,不作多話。本片為Scarlett帶來了金球獎的最佳女配角提名,活地阿倫自然功不可沒。
另外的《遇上塔羅牌殺手》及《情迷巴塞隆拿》雖然所探討的不及《迷失決勝分》般有批判性,但同樣為Scarlett帶來不少知名度。前者有狼人-曉治·積曼(Hugh Jackman)主演,兩人在戲中擦出不少火花;後者主演為西班牙演員-查維爾·巴頓(Javier Bardem)。三部Scarlett皆有情欲的成份,同樣是她作為性感象徵的例證。
Scarlett亦跟著名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合作,在《死亡魔法》(The Prestige, 2006)中演出,拍檔 基斯頓·比爾(Christian Bale)及再次與 曉治·積曼同台演出。雖然自《凶心人》(Momento, 2000)後,路蘭已展示了他的才華,但影響力及知名度還不如《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 2008)及《潛行兇間》(Inception, 2010)後大。不過論到評價,卻是相當高。本片並非Scarlett的代表作,但一部電影而言,筆者還是相當推薦的。
不過 路蘭與Scarlett的合作只此一次,其後再沒有在他的電影中演出。而論到Scarlett心中喜愛的導演還是 活地阿倫,她曾說過自己與活地有很多共同之處,大家都是在紐約居住,同樣為猶太人等。因此他們兩人亦為好友。
在這個階段的Scarlett她參演大量電影,使自己的知名度一步一步提升。這也是她慢慢建立起「性感尤物」的形象,久不久便在不同雜誌的百大性感女星排名中看到她。大概性感就是她的最大特點,直到現在觀眾都只記得她有過性感的演出。雖然看似大眾只注意她姣好的身材,但無可否認地這為她帶來了不少知名度。在2006年,她為L’Oreal化妝品代言已賺取二百萬美元。在07年,福布斯雜誌估計她的年薪約五百萬美元。
(其實這階段的Scarlett還有不少影視作品,不過筆者難以把每部逐樣介紹,只能借助某幾部標誌性的作參考。)
整個時期的影視作品如下:
《畫意私情》(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2003)
《極盜搶分》(The Perfect Score, 2004)
《獻給你的情歌》(A Love Song for Bobby Long, 2004)
《迷失女人心》(A Good Woman, 2004)
《海綿寶寶大電影》(聲演)(The SpongeBob SquarePants Movie, 2004)
《公私密友》(In Good Company, 2004)
《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 2005)
《荒島叛變》(The Island, 2005)
《遇上塔羅牌殺手》(Scoop, 2006)
《艷屍案中案》(The Black Dahlia, 2006)
《死亡魔法》(The Prestige, 2006)
《褓姆日記》(The Nanny Diaries, 2007)
《華麗孽緣》(The Other Boleyn Girl, 2008)
《情迷巴塞隆拿》(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
《幽靈奇俠》(The Spirit, 2008)
《收錯愛情風》(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2009)
英雄時期-《鐵甲奇俠2》(Iron Man 2, 2010)至現在:
不少影星都憑參演英雄電影榮升一線演員。MARVEL當中就以雷神-基斯·咸士禾夫(Chris Hemsworth)最為經典,由當初在《星空奇遇記》(Star Trek, 2009)中只有十分鐘演出,在不久後被挑選為雷神後練得一身肌肉,一下子榮升為荷里活一線影星。全靠超級英雄電影那類大製作的功勞。當然,咸士禾夫的例子有點極端,Scarlett在接演《鐵甲奇俠2》前已有不低的知名度,只是在接演後大大提高。但要成為超級英雄,事前有充足的體格緞練十分重要,無論是 咸士禾夫(在《雷神奇俠》(Thor, 2011)前後簡直若判二人),還是只穿上裝甲戰鬥的 羅拔·唐尼(Robert Downey Jr.),他們在開拍前也必先進行訓練。
事實上Scarlett是十分渴望得到黑寡婦一角,在得到角色前已把頭髮染紅,為了看得更像漫畫中的形象。雖然這不是她首次接演漫畫改編的角色,但這部的規模比以往大得多了,對她的星途一定會起不少作用。而在《鐵甲奇俠2》前,她曾被考慮飾演《神奇四俠》(Fantastic Four, 2005)的隱形女俠,唯獨最後角色轉到了 謝茜嘉·艾芭(Jessica Alba)手上。
為演好黑寡婦,體能訓練同樣不例外,不過相比起男星們,訓練量則相對較少。在開拍前的六星期開始訓練,直至長達六個月的拍攝期正式完結。別忘記片中她需要把緊身衣穿上,Scarlett在初看到制服時嚇了一驚,原因是害怕難以把它穿上。當然,最後這沒有問題。以上一切是演員在電影裡必要付出,相信在片中,大家必定記得在拳館裡精彩的一幕:
當Tony Stark (Robert Downey Jr.)上網搜尋Natasha (Scarlett Johansson)時,顯示了一張她性感的內衣照。
接著鏡頭回到Happy Hogan (Jon Favreau),對她說:「擂台上的第一道規則:視線不要離開對手。」然後向她揮拳示意。
下一秒Happy已被她一個絞剪腳摔倒,Tony及Pepper則被嚇得叫起。
這個有趣的一幕是筆者以《鐵甲奇俠2》作為她演藝生涯分水嶺的原因之一。如上一章提到,性感形象在她成名後被建立起。基本上,Scarlett已成為了荷里活性感的象徵。而在《鐵甲奇俠2》中,則巧妙地利用了觀眾對她有性感形象的慣性,然後一下子塑造成獨立的女性角色。雖然在片中對她的心理描寫並不詳細,但從她是間諜身份的一刻起,已經為她帶來了一種神秘﹑及自我防衛的意識。她在其後演出的電影當中,整體而言比以往的女性角色多了一份獨立感,而不是依附著男性的柔弱女生。
當然,性感形象到現在已根深蒂固,很難一下子把它翻倒。但以近年的電影當中,的確少了看到她的情欲場面。就以同一角色為例,在《復仇者聯盟》及《美國隊長2》,她的動作場面當然是電影的主菜,但以性感描繪此角色則比以往少得多,甚至消失了。另外在Lucy當中,在預告中亦不難看到以美色勾引敵人,接著把他們殺害。當中亦是利用了她以往性感的形象,然後為此添加了一份危險及獨立的感覺。
她除了在角色定型上帶來了改變,Scarlett亦接演了不同類型的電影。嘗試不同的角色,的確是對演員的一種挑戰。她則為此作回應:「如果只繼續接演同類角色而不願冒風險,會是一種浪費。就算結果不佳,我也沒有可以輸掉,反而效果好的話能為我帶來更多機會。」而稍後會提到的《皮下之荒》(Under The Skin, 2013)就是個絕佳的例子。而另一原因,筆者估計是她不希望觀眾只評價她的美貌及身材,她曾經在訪問中評論到大眾把她標纖為性的象徵,她指不希望女性被物化,自己則曾身受其害。
對於她最大的突破絕對是《皮下之荒》,本片由英國投資,在蘇格蘭拍攝的獨立電影。講述一個靠吃人類維生的外星生物,戴著人皮面具,以美色勾引男性,然後把他們吞噬。全套戲只靠她一人撐起,以外星人的角度看人性醜態。本片對於Scarlett而言,絕對是一大考驗和突破。這部是她首次在電影中作全裸演出,當中必定要經過心理關口。雖然剛才提到她有意擺脫性感的形象,但本片絕對不是賣弄色情的作品,而是以赤裸來比喻被揭開的人心。而在故事裡,講述她要駕駛貨車到四處勾搭男性路人。當中除了Scarlett以外,其餘被她勾引的男人全部都是真實路人,而非演員。拍攝過程有點像Youtube看到的社會實驗,把隱藏鏡頭放在貨車裡,拍攝Scarlett與「獵物」之間的對話。由於沒有對白讓她熟背,因此十分考驗她的演技。以一個虛構的故事,表現出人性真實的一面。雖然《皮下之荒》最後票房反應奇差,普遍因為故事的敘述手法難懂,不獲觀眾喜愛。在美國首周只有四間戲院上映。但在影評界中則十分受欣賞,並譽為2014年最佳的電影之一。
在近期評價較佳的一部相信是《觸不到的她》(Her, 2013)。她在片中以聲音表現人工智能-Samantha一角,這次嘗試以聲演來表現出像《迷失東京》般的愛情故事。筆者提起《觸不到的她》的原因是《迷失東京》對Scarlett的影響深遠,而兩部相隔十年的電影,筆者會把它們當作Scarlett成名的里程碑。以筆者個人見解,《迷失東京》的確啟發了《觸不到的她》。先講到故事的題材,兩部電影皆在亞洲城市取景(分別在東京及上海),講述主角在一個大城市底下,在社交上脫離了聯繫,唯靠對方取回在心靈上的聯繫感。事實上,本片導演-史碧奇·鍾斯(Spike Jonze)是 蘇菲亞哥普拉(Sofia Coppola)的前夫,兩人在2003年末離婚,即是《迷失東京》上映的一年。不少觀眾一直認為 哥普拉對 鍾斯的創作影響深遠,而《觸不到的她》則可能是他對於這段婚姻的回嚮。而無獨有偶地,兩部電影皆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原創劇本;兩部皆有Scarlett作演出,這點對於Scarlett的影迷而言,帶來了一重意義。
Lost in Translation // Her: An Unloved Story,一套與兩部電影相關的短片:
[vimeo 123658390 w=500 h=281]
Lost in Translation // Her: An Unloved Story from Jorge Luengo Ruiz on Vimeo.
雖然Scarlett在近年來還有在不少電影演出,不過筆者不打算多提了。但以現在的趨勢,可見Scarlett在銀幕的性感演出尺度將不如以前,有意擺脫性感珍象。現以《觸不到的她》作為介紹她演員生涯的文章的末段,在下一章節將會介紹Scarlett演員以外的更多嘗試及個人生活。以下是她在本階段的影視作品:
《鐵甲奇俠2》(Iron Man 2, 2010)
《翻身動物園》(We Bought A Zoo, 2011)
《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2012)
《驚悚大師:希治閣》(Hitchcock, 2012)
《性人君子》(Don Jon, 2013)
《皮下之荒》(Under The Skin, 2013)
《觸不到的她》(聲演)(Her, 2013)
《滋味旅程》(Chef, 2014)
《美國隊長2》(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
《LUCY:超能煞姬》(Lucy, 2014)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 2015)
《Hail, Caesar!》(2016)
《叢林奇譚》(聲演)(The Jungle Book, 2016)
《美國隊長3》(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2016)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2017)
下期預告:Scarlett的演員以外。